黄金抢购潮也许告一段落,也许还会继续。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内需拉动是有源动力的,内需拉动的未来是光明的。关键看政府部门对拉动内需是否重视,拉动内需的政策和措施是否得当,对引导企业商业模式和产品的创新是否科学。只有这样,内需这驾马车才能真正动起来,百姓口袋的资金才会主动拿出来消费
“中国大妈”的黄金消费能力说明什么
4月中旬开始,金价开始下跌,并一路跳水。这一动向,引发国人抢购黄金热潮,有人惊呼“中国大妈”的黄金消费能力足以打败金融大鳄的做空行为。短短的几天时间,有关“1000亿人民币,300吨黄金横扫一空”的传闻不胫而走,虽然此等数据颇受相关专业人士质疑,但黄金产品被疯狂抢购也是事实。这一现象,对我国拉动内需倒是一种反思。
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外需和投资,而内需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或者说“三驾马车”只有两驾是给力的。但随着外需市场的萎缩和投资结构、保护环境等问题,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速主要依靠一直处于弱势的内需这驾马车。但人们一直在抱怨内需拉动的困难,中国老百姓储蓄率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却不愿掏钱消费。但从此次的黄金抢购潮可见,老百姓还是愿意消费的,关键是看消费什么。
中国老百姓的储蓄率超过50%,而世界平均储蓄率为20%不到。如此高的储蓄率,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拿钱出来消费?主要还是文化和传统的影响,我国的文化是量入为出,略有结余,历来提倡“天晴带伞,食饱带粮”,即使有比较多的钱,即使存款利率很低,大多数老百姓的钱还是愿意留在银行里,因为他们还需要留有余钱给自己未来进行养老,更重要的是万一生病了,能够有钱治病;而且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仁慈的父母,就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钱和财产留给子女。而不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孩子成年后,经济就不会依赖父母,成为完全独立的人。
怎样转型才能满足真正百姓的消费需求
我国百姓受这样的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特质,因此他们的消费观也受这一传统的影响,他们的消费是有选择的消费,对有的产品甚至可以不计成本,而对有的产品却不感兴趣。总之百姓喜欢的是保值的商品,愿意消费教育、消费健康养生等促进子女和自身成才,以及有益于健康长寿等服务和产品。
黄金正好符合百姓传统文化对消费的需求,既保值,又可做饰品,也可传给子女。由此出现了近期黄金柜台饰品被抢购一空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这也给我们的商家出了一个题目,即提供怎样的商品给中国的老百姓,用怎样的商业模式去推动老百姓把银行的钱拿出来自愿消费?我们的政府也应该考虑,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怎样转型才能真正满足百姓的消费需求?用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让老百姓能安心消费,而不是让百姓被动储蓄?
抢购潮也证明我国民间投资渠道的匮乏
中国老百姓的投资意愿极强,从曾经的全民投资股票,到目前中国的股市仍是散户为主的现象可见中国百姓的投资愿望。但由于股市疲软,10年股市,仍然回到了原点。让许多股民寒心,对股市的热情也逐渐下降。前几年老百姓热衷投资于房地产,而现在房地产价格越来越高,老百姓一方面投资不起,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也受到宏观调控的限制。近年来银行推出了理财产品,让百姓觉得虽然回报率不高,但总算有了一个资金投资的渠道,然而,最近理财产品也出现了风险。而中国的债市规模又很小,难以满足百姓的需求,百姓觉得现在没有了投资渠道,又缺乏安全保障去大胆消费,于是转向购买保值产品,作为投资的一种方式。
由于缺乏多元有效的投资方式,也致使各种奇特的炒作现象频生。除了抢购金条求保值,还出现了前几年炒大蒜、辣椒的行为。抢购黄金潮的出现,是因为百姓觉得黄金未来的预期是升值的,是一种较低风险的投资,因此,可以进行逢低吸纳,这也就是百姓抢购黄金潮的一种心态。
黄金和纯粹的消费品不同,它既是投资的工具,也是消费品之一。但这次的抢购潮也证明我国民间投资渠道的匮乏。与其让百姓被动储蓄,不如让百姓主动投资。因此,政府可否多考虑一些适合百姓的投资项目,让老百姓的储蓄拿出来消费,让民间资本这盘水活起来呢?
民间资金真正投入消费市场,内需才能真正拉动
黄金抢购潮也许告一段落,也许还会继续。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内需拉动是有源动力的,内需拉动的未来是光明的。关键看政府部门对拉动内需是否重视,拉动内需的政策和措施是否得当,对引导企业商业模式和产品的创新是否科学。只有这样,内需这驾马车才能真正动起来,百姓口袋的资金才会主动拿出来消费。目前,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把公款消费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下降,但这并不是坏事,因为公款消费的繁荣并不是真正的消费驱动,对内需反而是一种虚假的拉动。只有民间资金真正投入到消费市场了,内需才能真正拉动。且不管黄金抢购潮是否真的让金融大鳄不得不暂时终止做空行为,但至少证明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是极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