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云南珠宝玉石产业而言,在曾经痛失发展机遇之后,2010年毫无疑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临近岁末之时,笔者对这一年中云南珠宝行业所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从中挑选出2010年度的十大事件,希望能够通过对事件的总结与点评,分析云南珠宝行业的发展趋势,帮助业内人士了解云南珠宝行业的发展动态,为众多有志于在这一行业中有所成就的珠宝企业家们提供些许借鉴。
2010年度云南珠宝行业十大事件
事件 时间 给力点
“石产业”跻身云南省支柱产业规划 2010年1月 政策
云南首份珠宝玉石杂志创刊 2010年2月 推广
黄龙玉价格暴涨成为“疯狂的石头” 2010年6月 新玉种
云南高档翡翠鉴赏会辉映“玉出云南” 2010年3月 推广
云南珠宝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启动 2010年9月 资金
国内首批珠宝质检信息触摸屏查询终端启用 2010年4月 质量
云南珠宝企业首次组团参加缅甸公盘交易 2010年3月 议价能力
云南首届珠宝玉石鉴宝大会举行 2010年9月 推广
首届“云南玉雕作品大师奖”揭晓 2010年9月 设计
周生生18K金手链昆明全下架 2010年11月 危机
1、“石产业”跻身云南省支柱产业规划
事件:2010年初,云南省政府研究决定,加快云南省石产业发展,首次将“石产业”(珠宝玉石产业、建筑石材产业、观赏石产业)纳入到云南省支柱产业规划之列,成为“十一大产业”,占据整个云南石产业60%以上比例的珠宝玉石产业,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点评:中国是传统的珠宝玉石消费大国,而云南省作为翡翠玉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与缅甸毗邻的云南腾冲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翡翠为代表的缅甸玉石的唯一集散地,故而有着“玉出云南”的说法。但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缅甸队翡翠资源的管控日益增强,广东福建等省份抓住机遇在玉石毛料进口关税、玉石加工等方面给予大量政策支持,使得众多的珠宝原料商改变了传统的原始路线,开始用水运、空运的方式先到达广东再进入内地市场,腾(冲)密(支那)路的玉石运输量锐减,大大削弱了腾冲作为玉石集散地功能,广东也取代云南腾冲成为了玉石的主要集散地。
尽管云南的珠宝玉石销售额从近年来看高于全国各省,但由于受到相关政策制约,事实上是整个产业发展较为畸形,不仅玉石加工工艺落后、人才流失严重,加工规模和成品交易市场的规模逐渐缩小,而且缺乏具有规模优势的优秀品牌集群,导致整个产业在全国处于“一流原料、二流设计、三流加工、四流价格”的尴尬位置,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不足。
云南首次将以珠宝玉石产业为主导的“石产业”纳入到云南省支柱产业规划之列,可以说是为整个产业的后续良性快速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以政府权威机构为主导的组织领导的加强、国际交通要道的建设和贯通、产业布局和软硬件环境的完善、相关产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企业和人才培育机制和投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国际公信力的质量维护系统的完善、推广平台的建立和完善等,云南省的珠宝玉石产业将迎来一个提速发展的新时期,“玉出云南”这一历史品牌将有望得以重振。
2、云南首份珠宝玉石杂志创刊
事件:2月,由云南省珠宝协会与云南美术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连续性出版物《云南珠宝》正式创刊。《云南珠宝》不仅将展示包括翡翠、黄龙玉、红蓝宝石等在内的各类珠宝玉石的专业知识、选购鉴赏知识,还将考证研究以翡翠为代表的云南珠宝史、云南珠宝文化精神,挖掘云南玉石文化底蕴,宣传滇派珠宝、“滇风”潮流。
点评:作为云南省重要的地方性品类品牌,珠宝玉石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整体品牌推广平台。《云南珠宝》的正式创刊,顺应了整个云南珠宝玉石产业发展的大潮,为打造云南珠宝玉石产业这一地方性品类品牌的良好形象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不过,作为一份新生的行业刊物,如何真正的实现市场化运作,用好内容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质量、发行量和效益方面找到最佳平衡点,避免出现以往行业期刊普遍存在的,如形式呆板、内容平庸、缺乏个性、依靠行政命令摊派式生存的问题,是主办方必须认真思考的。因为只有真正做到既能把握时代与行业脉搏,提供具有指导性、可读性的观点和内容,又能实现行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才能为云南珠宝玉石产业这一地方性品类品牌的整体推广起到应有的作用。
3、黄龙玉价格暴涨成为“疯狂的石头”
事件:今年下半年,媒体上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种关于黄龙玉的报道,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黄龙玉猛然推到了风口浪尖。6年价格增长千倍、从几十块一卡车到几万元一公斤、三轮车夫300元炒黄龙玉变身千万富翁、昆明石博会上一块黄龙玉籽料标价9000多万元……一时间,伴随着令人咂舌的价格神话和种种传说,黄龙玉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疯狂的石头”,“黄龙玉现象”也成为了2010年部分商品价格暴涨的一个代名词。
点评:在媒体和市场对于黄龙玉的热议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有褒有贬,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黄龙玉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范围的关注,即便是抛开炒作的因素,仍然有其合理的一些客观因素存在:一是黄龙玉的材质确实不错,具备了一定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谓“乱世存金,盛世藏玉”,中国传统玉文化正在逐渐回归,人们对玉石的需求在增加;三是在媒体、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与黄龙玉有关的暴富传说一再的刺激着物价高涨之下人们敏感的神经,加快了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
在黄龙玉价格疯长的相关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行业人士、媒体记者还是投资者和收藏者,都有着一种担忧,即黄龙玉的神话会不会像2007年的普洱茶一样成为转眼即逝的泡沫?通过对众多品类形成及发展相关规律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样的事实,即一个新的珠宝玉石品类的崛起和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以下三大条件:
首先是社会对该品类的价值认同,这里的价值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物理价值,通俗而言就是所谓的品质,二是精神价值,这种价值与人们赋予该品类的文化意义有关。从目前来看,黄龙玉本身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其物理价值上,拥有较高的观赏性,但是在文化价值上还是缺失的,其承载人文价值的功能尚未具备,这是黄龙玉一直不被玉石研究者纳入玉家族体系的最大问题,也是黄龙玉这一品类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比如说,人们想到钻石,便会想到“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钻石与人类文化和情感中的爱情绑定在一起,这就是钻石在文化价值上的体现,而现在如果要问黄龙玉代表着什么,没有人能说明白。
其次是社会对属于该品类的产品在外观设计上的认同和喜爱,即产品的设计要能够满足投资者、收藏者等的审美需求与特定情感需求。在11月2日揭晓的国内玉雕界最高奖项——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获奖名单上,我们欣喜的看到黄龙玉首次参评便取得骄人成绩: 1个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2个“最佳创意奖”以及19个优秀奖等共计25个奖项。但是在高兴之余,还是不得不说到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一是从获奖作品的情况来看,设计方面仍然没有跳脱国内传统珠宝玉石设计的风格,现代感和时尚感较为缺乏,和国际著名品牌在产品设计上的差距很大;二是从获奖者的情况来看,政府、玩家等成为主角,缺少作为市场主体及行业发展主要推动力的知名企业参加,如何让品类与企业品牌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将会是决定这一品类真正能够走多远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是地方性品类整体品牌的塑造,以及以经营此品类产品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品牌的集群效应的形成。珠宝玉石是很典型的以区域作为品类整体品牌特征的行业,品类的发源地将成为品牌信誉和产品品质的保障,比如说到钻石会让人想到南非,想到戴尔比斯这个企业。从目前来看,云南省龙陵县作为黄龙玉的发源地,其地方性品类整体品牌的形象还需要进一步塑造,品牌建设的思路也需要进一步梳理,典型的例子是在2010年12月28日至2011年1月3日举办“首届中国•龙陵黄龙玉旅游文化活动周”,“将龙陵黄龙玉玉文化、温泉养生文化、松山抗战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龙陵的旅游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实际上是什么都想说,结果等于什么都没说,无法传递出一个清晰的认知,对于塑造地方性品类的形象而言是事倍而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