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珠宝网
客服电话:18973187411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珠宝业需要“晶莹透亮”的真繁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5-09   浏览次数:211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封闭多年的珠宝首饰市场适时而兴,国内珠宝业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人均收入持续上升,催生了人们对珠宝首饰的购买
  改革开放以来,封闭多年的珠宝首饰市场适时而兴,国内珠宝业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人均收入持续上升,催生了人们对珠宝首饰的购买欲望,市场潜力仍然广阔。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内地黄金珠宝玉石销售总额已超过2500亿元,同比增长15%。

然而,近几年珠宝业屡屡出现质量问题,行业乱象丛生,亟须整改。

据了解,北京市工商局在2010年6月起对流通领域首饰商品的一次质量监测,至11月9日,质量监测结果对外公布,20多家企业共56款首饰因质量问题被曝光,其中不乏知名品牌。

事实上,近些年来,珠宝业屡屡暴露类似问题。早在2008年,周大福在广东省工商局的一次抽查中被曝出“18K金红宝石戒指”珠宝鉴定不合格;六福公司的18K金钻石戒指则被查出重量问题。2009年,广东省工商局再次对省内销售的金银饰品、珠宝玉石进行抽查,合格率仅为27.5%。在剔除纯标签不合格的产品后,质量合格率达到74.5%,主要不合格项目是标识、珠宝鉴定和贵金属含量。这一次,大牌们几乎都侥幸“过关”了。

从目前来看,珠宝产品质量方面存在4个问题:一是贵金属含量不达标。千足金含金量不足,银饰品此类问题更突出;镶嵌宝石不标注,比如有的银项坠上镶嵌了宝石或者仿宝石,销售时却不标明。二是贵金属中含有有害元素,如铬、镉、镍、钴等。三是玉石产品以次充好,常见的如B货翡翠冒充A货、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染色珊瑚冒充天然珊瑚。四是少量的假货,如玻璃冒充水晶、塑料冒充珊瑚、染色石英冒充翡翠、合金首饰冒充贵金属首饰等。

针对珠宝业的质量问题,业内专家表示,首先,企业应该摆正态度,严格把好产业链上的质量关。遇到问题时不要一味逃避和推脱,而应该积极拿出诚意和行动,挽回消费者对自身品牌的信心。其次,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监管和整顿。现在珠宝黄金认证行业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利用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串通国外的检测机构提供具有虚假信息的认证。数量众多的鉴定机构竞争日趋激烈,不经检验乱发证书、虚假评估和无资质开展评估、商家自造假证等乱象丛生,同时所谓的“洋证书”也满天飞。目前国内珠宝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只有消除非诚信,才能带来市场的真正繁荣。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找订单|找工厂|看款下单|珠宝市场|珠宝资讯|网站地图| 知识百科|知道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