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1
宣称采购自比利时却不可能
“珠宝界的‘达芬奇’不计其数,戴俪尔、通灵、克徕帝、恒信钻石机构、梵迪、意大隆、蒂爵……这些品牌其实都是假‘洋鬼子’!”深圳水贝某家珠宝工厂的负责人林先生告诉记者,粗略统计的话,中国珠宝零售市场的“假洋品牌”大概占到四成,真正的国际品牌没有几家。
根据林先生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广州的商业旺地,发现真的有不少“假洋品牌”混迹各大百货。记者来到天河区万菱汇广场,在一楼显眼的位置,克徕帝钻石专卖店打出给力的促销宣传语。该店的店员告诉记者,公司源自法国,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国际权威钻石机构之一,同时也是国际珠宝知名品牌。1992年,法国克徕帝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记者随即追问,克徕帝在法国是否有分店?该店员显得有点慌乱,随后镇定地回答,其实公司现在的总部在上海,算是上海的公司了。不过,公司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建立了钻石采购中心,与IGI、HRD、GIA、NGTC等世界权威钻石机构、供应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因而得以与各大国际品牌共享全球顶级的钻石货源。
对于该店员所说的“钻石直接采购自比利时”的说法,在珠宝行业工作十余年的业内资深人士王欢指出,中国市面上销售的钻石都是从上海钻石交易所进来的,几乎不可能直接从比利时拿货。若是从其它渠道进来的货品,就有可能是“走私货”,正规的商家不可能冒巨大的风险走私钻石,因此,不存在所谓的“钻石从比利时采购”的现象。
调查2
比利时资深钻石企业却没听过
另一家珠宝品牌戴俪尔公司宣称,Derain(戴俪尔)公司成立于1812年,曾是欧洲多国皇室的御用珠
宝商。该品牌是一家比利时资深的钻石企业,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设立在中国的深圳戴俪尔饰品是在亚洲投资的第一个饰品加工厂。
在比利时工作的朋友Coco告诉记者,在国外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到过Derain(戴俪尔)这个珠宝品牌,也并未听人提及。该公司声称是比利时历史最悠久的钻饰公司,却不被当地人所知道,其“比利时”国籍实在让人怀疑。
在戴俪尔的官方网站上,记者只看到其提供了香港中环某街道的地址和联系电话,以及深圳工厂的联系电话和地址,其余内容并无详细介绍。在百度上,记者还搜索到不少“戴俪尔珠宝加盟”方面的信息。
王欢表示,戴俪尔其实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深圳品牌,生产、加工都是在深圳完成。借“洋品牌”这样一个虚假的身份来吸引加盟商加入,以此圈钱,谋求快速发展。
珠宝“假洋品牌”变身三路径
首先,在国外注册公司,以外国品牌身份在国内生产经营。在外国注册公司,通常需要提供固定办公地点和法人资料,法人应为该国公民,但市场上有一些专业代理公司可以轻松处理此问题,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代办费。
第二,在国外注册商标,然后转给国内公司。申请人只要将地址、商标图样等基本信息提供给专业的商标注册机构,就可以在国外注册商标,费用仅在万元左右。其操作手法也是不少空壳洋品牌的共用模式。
最后,商标注册为洋名,在广告宣传中自称洋品牌。这一做法尽管“技术含量”很低,但同样屡试不爽。
消费者:“假洋品牌”欺骗消费者
目前,珠宝品牌的鱼龙混杂现象,已经使很多消费者难分乾坤。“在商场的珠宝首饰区,有许多品牌的名字都很相似,价格也挺高,开始还以为是外国品牌,买完后细看标牌,才知道大多是产自深圳的。”广州市民小崔如是说。
对于是否能接受“假洋品牌”,记者在天河城和正佳广场内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他们大多认为,故意欺骗消费者、冒充外国品牌的行为不能原谅。消费者最看重的仍是产品的质量、性价比,而非其品牌渊源。
“只要产品质量做好了,我觉得哪里的品牌都可以接受。香港品牌和内地品牌其实差距并不大。”广州市民小慧对记者说。
在天河城百货购买黄金首饰的刘小姐则认为,许多“假洋品牌”能够广受欢迎,其实就是利用了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弱点。虽然企业短期内能获利,但长期来看,能否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才是最根本的。
珠宝厂商:国内珠宝多从深圳进货
据了解,为了抓住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珠宝市场上“假洋品牌”越来越多。
“‘比利时品牌’、‘意大利品牌’这些所谓的国际品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深圳生产的。”深圳水贝某家珠宝工厂的负责人林先生称,深圳是全国的珠宝加工制造基地,国内90%的珠宝都来自这里。
林先生提醒消费者,事实上,这几年以来,进入中国珠宝零售市场的洋品牌并不多。目前国内只有卡地亚、蒂凡尼、宝格丽等品牌是真正的国际品牌。消费者到商场购买时要看清楚产品所标识的产地,如果产地注明是深圳,该品牌就是“假洋品牌”无疑了。
专家:打擦边球难以定性欺诈
珠宝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冠名假洋品牌,即使一朝东窗事发,也不过是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治一个“虚假宣传”的罪名。王欢指出,珠宝商家利用公众对外国品牌盲目追求,但又对具体信息知之甚少的弱点,采取办法将自己包装成合法的外国品牌,大打擦边球,钻空子赚消费者的冤枉钱。
有专家认为,“假洋品牌”盛行的重要原因与相关监管部门监督不力、执法不严有莫大关系。
有业内人士指出,“假洋品牌”现象的衰退仍然有待时日。通常“假洋品牌”在国外注册有合法的公司和商标,只要在宣传上不过于夸大,往往难以被发现。真正要根除“假洋品牌”,还有待于本土品牌的崛起。
广东省金银首饰商会的相关人员指出,当消费者被珠宝品牌光鲜的广告外衣所迷倒,之后却发现是“假洋品牌”,那么珠宝企业的品牌形象势必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又将面临是否还要继续贴着洋牌的难题。当品牌真正发展成公众认可的品牌之后,如果贴洋品牌的身世被揭开,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