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九银十”到来,新人开始为添置结婚行头忙碌起来,黄金珠宝销售逐渐进入旺季。然而,记者从工商部门和消协了解到,有关黄金珠宝交易的投诉也逐渐增多,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不已。
问题一: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
近日,灌云县朱女士在县城一家黄金珠宝店选购戒指,本来朱女士想到黄金能保值,就打算买一款纯金戒指,但在这家黄金珠宝店营业员极力推荐下花了2555元购买了一款镶嵌绿色宝石的戒指。可戴上后不到2个月,朱女士发现绿色宝石有部分褪色,宝石的表面颜色看起来很不均匀。朱女士告诉笔者,购买时珠宝店工作人员一再推荐这款K金镶绿宝石的戒指,还称“黄金有价,宝玉无价”,并一再保证这款戒指上的玉石是纯天然的,不但有较大的升值空间,而且还是很好的艺术收藏品。可天然宝石戴了不到两个月就褪色了,朱女士感觉自己当时是被营业员“忽悠”了,自己买的根本就不是天然宝石。于是又回到黄金店要求退换,对方不同意。无奈之下,朱女士找到灌云县工商部门寻求帮助。后经过检测,发现该宝石为人工制造,并非天然宝石。最终黄金店同意朱女士重新选购一款纯金戒指,价格予以多退少补。
问题二:加工改造后遭“瘦身”
前不久,市民曹先生因身体发福手指变粗,过去买的金戒指戴在手上有点紧,于是他将金戒指拿到了灌云县城一家银楼,想通过将戒指打细,把指圈增大一些。当时,操作人员说这种方法完全可行,表示“我们店打造工艺很好,打造后不会有任何痕迹,看起来跟新的一样”。店里技术人员在征得曹先生同意后进行改造。
几分钟后,在一旁观看的曹先生发现自己的戒指已经被弄得不像样,技术人员声称还没有加工好,做好后效果就会变好。又过了大概半个小时,改造戒指终于“出炉”了。曹先生发现,指圈虽然被扩大了,但已严重变形,表面高低不平,手感粗糙,尤其拿在手上重量明显变轻了不少。曹先生当即表示不满,但此时银楼负责人却表示,“改造后的戒指就是这样,肯定没法和原来的戒指相比”。最后,经工商部门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银楼为曹先生调换了一枚等价值、等重量的黄金戒指。
问题三:售后“三包”难维权
此外,因购买珠宝“三包”界定的纠纷也呈上升趋势。几天前,灌云县杨先生在一家知名珠宝店,以12000元购买了一条重30余克的金项链。杨先生买回后因佩戴不适应,有时就将项链放在夹包内。近日,当杨先生再次把金项链从包内拿出来时发现,自己心爱的项链已断成几截。杨先生认为项链质量有问题,拿到珠宝店要求换货,但后者称项链断开是人为造成,并非质量问题,不在“三包”范围,如要换货,杨先生要添加每克5元的手工费。因无法确认项链断开是否人为造成,目前工商部门正在积极调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