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珠宝飞入越来越多寻常百姓家,但是珠宝难以辨别一直是消费者的烦恼之一,花了大价钱买来了珠宝,却又总担心会是假的。春节期间,商报记者对海口部分珠宝店进行走访发现,以次充好、标价虚高、鉴定书自行编造等情况非常常见。
合格率低 仅六成珠宝抽样合格
日前,省质监局对我省珠宝市场进行抽查,共抽查了287个样本,涉及66个经销点,其中海口32家经销点,抽样130个;万宁5家经销点,抽样19个;琼海9家经销点,抽样28个;三亚20家经销点,抽样110个。经检验,标签和实物质量都符合标准要求的样本176个,总抽样合格率61.3%,其中,实物质量符合标准要求的样本256个,实物质量合格率为89.2%。
抽查结果显示,我省珠宝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标签不符合标准,产品命名未按照标准规定,容易误导消费者;贵金属纯度不合格,主要是达不到标准要求,部分商家以纯度低的产品充当纯度高的产品高价出售;珠宝玉石特征项目(含肉眼观察、折射率、放大检查、吸收光谱、紫外荧光)不合格,反映出部分厂家用处理的珠宝玉石产品冒充天然的珠宝玉石产品,如养殖珍珠、珊瑚染色后未标明染色处理,使消费者误认为产品是天然的,以天然珠宝玉石的价钱购买。
业内人士表示,购买珠宝之前要对其有所了解,不要盲目购买或追风,不要轻信商家宣传而导致上当受骗。
标价虚高 打了两折还能再降价
昨日,记者走访了海口珠宝市场后发现,目前珠宝市场普遍存在标价高、折扣低的现象。比如一件碧玺手链,标价为一千多元,打折后的售价仅为三四百元;一件水晶饰品,标价两千元元,打折后仅为四百元左右。珠宝标价虽高,但是常年在打低折扣。当记者以当地消费者的身份表示出对产品的兴趣,销售员立即表示可以给予更大的优惠。
除了标价虚高之外,珠宝市场还存在着价格混乱的情况,记者走访发现,看起来同样的首饰,在同一家商场的不同柜台,价格就有上百元之差。
据了解,目前珠宝首饰市场中假货泛滥和以次充好的现象也很严重。比如一些所谓的“翡翠”“和田玉”,有可能只是玻璃和石英岩;而昂贵的“钻石”,有可能是立方氧化锆,如果商家用石英岩冒充白玉,消费者通过肉眼根本无法分辨。
想要证书 付二十元就能做出来
正是由于珠宝的真伪、贵贱难以辨别,大多数消费者都依赖于商家提供的鉴定证书来作判断。殊不知,这些所谓的证书也很有可能是商家自行编造的,根本不具有权威性。
当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表示欲购买珠宝首饰,并提出索要鉴定证书时,得到的回复是,标价千元以上的产品才有鉴定证书,千元以下的产品是没有附带鉴定证书的。在销售人员展示的某产品的鉴定证书上,记者看到检验结论、总质量、形状、颜色、放大检查、备注、主检等项目。其中备注一栏写着商品的等级为“*****”。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表示商品的等级为五星,“我们所有的商品均为五星”。至于何为五星,销售员也只是一知半解,只知道是“品质很好”的意思。她告诉记者,标价千元以下的商品打折后才几百元钱,而每份鉴定证书的费用为20元,为节省成本,商家一般都不给消费者提供鉴定证书。
“这种4000多元的珠宝我们才提供鉴定证书。其实鉴定证书也没有什么用,上面没有关于产品成色、品质的说明,只说明是什么品种,是不是真货。”另一家珠宝柜台的销售人员拿出一份鉴定证书给记者看,这与之前提到的鉴定证书基本一致,备注一栏上写着商品的等级为“*****”,而对商品的成色、等级没有任何说明。看到记者一直在强调鉴定证书,销售员表示,“你想要鉴定证书,我们随时都可以做,但是做鉴定证书也要成本,商品价格低的话我们就不会提供鉴定证书了。”
“鉴定机构要收鉴定费,商家只要付了钱就能拿到鉴定证书。其实在商场里买珠宝,应该不会买到假货,但是成色如何,是不是以次充好就不好说了,因为很多鉴定证书根本没有写清楚。”一家全国连锁珠宝店的相关人员介绍说,还有些鉴定证书上的备注一栏写的是“A货”,但加上了引号的A货,到底是真货还是假货,这就说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