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意往来中,周晓东有了些新的思考。“瑞丽是玉石毛料的源头,还有几十年的翡翠雕刻历史,聚集了大量能工巧匠。如果能把源头和终端连接起来,发展空间会很大。”他的想法是,做玉石行业的全产业链模式,真正把珠宝玉石行业做强、做大。
经过3年的努力,他终于把“样样好”公司打造成为集翡翠毛料矿山开采、毛料公盘、设计雕刻、成品销售等产业于一体的大型翡翠珠宝企业。在销售终端这一块,还采取了连锁加盟这一模式。目前,在山东、江苏、内蒙古等地,“样样好”已经有了6家加盟商。所有加盟商都在总部进货,由总部定价。现在,周晓东正在筹备浙江横店和云南西双版纳的直营店。
“江浙一带的玉石翡翠价格,跟瑞丽的价差在5倍以上!”周晓东告诉都市时报记者。“不过,我们在横店开出的直营店价格将会和瑞丽保持一致。我们现有玉雕工60多个,以及全套做手镯、磨珠子的设备,目前是瑞丽最大的珠宝翡翠加工企业。”
据介绍,2011年,“样样好”的销售额增长30%以上,而这一数字是去年的3倍左右。
珠宝行业的发展,让该行业的从业者获利颇丰。玉雕大师段华竹和“样样好”合作已有3年左右的时间了,除此之外,她还和瑞丽当地的其他两家珠宝公司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近一年来,在合作伙伴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她的收入却翻了两番。“因为与我合作的公司产量在不断扩大,玉雕的活越来越多,收入自然也就提高了。”
现在,瑞丽翡翠珠宝的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有6000多家从事翡翠珠宝的经营户,5万多人从事珠宝产业。在这座珠光宝气的东方珠宝城中,仅珠宝玉石这条产业链上,聚集的从业人员就占了当地常住人口的近40%。他们大多数来自福建、河南、浙江、广东、湖南、四川等省,以及邻国缅甸。瑞丽也因此成为缅甸对华最大的国际劳务输出地,在这座离国境线近在咫尺的国际口岸城市中,外籍常住人口达3万多人,几乎占瑞丽城市人口的1/4,如此高的外籍人口比例,在全国绝无仅有。
瑞丽的外国人主要是缅甸人和缅籍巴基斯坦人、印度人、斯里兰卡人和尼泊尔人,他们主要从事珠宝、红木产业和与商贸、仓储、物流、环卫、旅游、家政、缅语翻译相关的服务业。在国际城市形象塑造、外籍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管理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上做出引领性的创新实践,已成为建设瑞丽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新课题。
口岸贸易与边民互市带来无限商机
张学友,瑞丽市利民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他看来,试验区启动这一年,瑞丽口岸进出口贸易这块蛋糕越做越大,海关的通关速度也明显提升了。
利民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将摩托车等商品出口至缅甸。虽然出口贸易主要受缅甸方面的政策和市场的影响,但在目前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利民公司的业绩还是保持了平稳的增长。张学友介绍,受缅甸方面车辆牌照管理改革等因素影响,今年摩托车出口增长迅猛。
随着瑞丽进出口贸易的升温,从业人员也得到了实惠。利民进出口贸易公司的一位普通员工算了一笔账:2010年,他的工资是800元,当时公司技术工人的工资为1500元,而试验区开放以后,他的工资涨到了1300元,技术工人工资涨到了2200元以上,涨幅都在50%左右。
2011年,瑞丽口岸贸易的发展变化,被当地政府总结为“三大突破”。据海关统计,瑞丽在去年的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亿元,达110亿元,同比增长33.77%;出入境人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达1109万人次,同比增长24.27%;出入境车流量突破200万辆次,达254万辆次,同比增长26.06%。并且,外贸进出口总值也达到历史的顶点,瑞丽市外贸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85.3亿元,同比增长33%,口岸贸易的增长也带动了市场主体的发展。
瑞丽市商务局局长杨仕勇曾给出一组数字:截至2011年底,瑞丽市外贸企业共373户,比2010年增加44户,增幅为13%。全年进出口总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39户,增长21.8%,其中,进出口总额突破亿元大关的企业有23户,增长幅度达到64%。
口岸贸易蓬勃发展带来的好处,普通百姓也能感受到。2011年8月,看到寨子里有人做边民互市发家致富,盖起楼房还买了轿车,一直想自己做生意的“80后”傣族小伙岩应也行动起来了。他贷款买了一辆小货车,加入边民互市的行列。岩应刚入行,还没什么经验,这段时间跑得最多的就是利民边民互市贸易交易市场。“因为那里最大,而且设施也比较完善,还能学到很多东西。”
利民边民互市贸易交易市场,于2011年7月11日投入使用,占地面积70.84 亩,建设面积8540.8平方米。市场按照海关监管场所标准建设,有进口交易、出口交易、国内交易、办公四大功能区。市场内设施齐全,四周封闭,大门配备先进IC卡通道管理系统,以及24小时全方位监控的高清监控设备、货车电子地磅、消防设施以及电脑、网络通讯等设施。这个市场,号称“云南省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设施最齐全的边民互市贸易场所”。
据介绍,2011年,该交易场所共完成进出口商品交易额12.3亿元,货运量19.1万吨。直接参与交易的边民达1800多人,间接参与运输、个体批零等从业人员约5000余人,全年累计交易次数12万人次。商品主要涉及农副产品、海产品、日用百货、小家电、卫生洁具等300多个品种。据统计,在该市场从事边民互市交易的商人,月人均增收达1200余元。
杨仕勇认为,边民互市贸易的规范发展,让边民能够直接参与到对外贸易之中。由于贸易成本的下降,在扩大进出口总量的同时带动了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的发展,起到了财政增收、边民致富、培育市场、打击走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