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星
坦桑石配钻石和橄榄石戒指
梨形切割坦桑尼亚戒指
快乐的喷泉
酒红色碧玺戒指
大片的呼啦耳环
诱惑系列之一▲
20克拉绿色碧玺戒指
黎明系列之一▲
时重新寻找和建立新的自己。”对设计的苦苦追寻会有苦恼,对此刘斐的解释是:“苦恼,随时都会有,但是乐趣总是多的,乐趣之后就是成就感。”
创作离不开灵感,灵感与创作者之间有着无尽的话题,于刘斐,灵感并不神秘,平凡而普通。“灵感的体现是漫无边际的,是分分秒秒生活的抒发。生活中的一切美好都可以被艺术地夸大其美丽,成为设计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从起床的第一刻开始,灵感便时时刻刻地‘萦绕’在身边,需要的是细心和敏锐的观察。光有灵感不够,还要学会开发和提炼,这才是设计最重要的地方。”谈及国内设计和国外设计在创作思维上的差异,刘斐坦言:“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差别。西方设计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突出自我感受和独特性;国内的设计目的性非常强,现代珠宝设计讲究细节,而国内的设计就有注重细节的传统。我在国外塑造了自己注重原创性的特点,同时希望将二者的优势更和谐地联系起来。我个人认为,设计师无论国内国外,只是在思维上有所不同,在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上是完全一样的。”
对设计无边的追求,使得刘斐在踏进伯明翰大学的那一刻,就在内心有了一个志气满怀的期待。“我希望能够用我的热情、才华去创造。我最大的思考就是如何去做一个能够把足迹留在国际舞台上的华人设计师。让大家都知道你是华人,同时在文化方面,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和指引作用。”这是他后来创建“Fei Liu珠宝”,一眼就明了为华人设计师品牌的初衷,也是他异国打拼不倦怠的指向标。现在,如果把刘斐所有付出、所有回报看做一份答卷,相信他会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分数。
他的这份答卷上,曾出现过一段叫做“塞翁失马”的插曲,以至于后来让他变得从容豁达许多。这个插曲是一场意外。曾经一场大火烧掉了刘斐所有的身外物,除了被一把香蕉护住的护照和一些橡胶模,他所有的财产都在2003年的一场大火中化成了灰烬。“在异国他乡一无所有之后还有机会重新开始,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如此幸运。失去了所有东西的时候我开始重新寻找自己,重新调整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审视自己,像天堂鸟一样让自己在烈火中重生一次。”
寻找心中的独特
刘斐在创作上喜欢突出女性、柔美、立体感强的风格。“珠宝是非常个性化的。树立设计风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强化风格,当设计出现差异时,必须学会取舍。这个过程非常崎岖,但是只要保持乐观的精神,困难总会成为历史。不得不提出的是,我得到了我的团队的信任,让自己不再那么单薄,同时也建立起对自己的信任。这其中包含了我和我团队的许多汗水,单就我自己,可能永远也做不到。”
风格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与其他不同,哪怕用同一个词汇去诠释。就拿“柔美”来说,概念上的模糊、笼统只是一方面,同样存在各花入各眼的问题。而设计者创作时的内心感受由作品传递出来,并与观赏者产生共鸣,作品完美演绎这一纽带,才可以说是真正独特的。刘斐在创作时,喜欢用珠宝讲故事。“独特的风格在于,设计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尝试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帮每个客人找到心中那个特殊的自己。特别是定制珠宝,不仅包括各种不同材料的运用、色彩的搭配,最主要的是珠宝背后所讲的故事是否能与佩戴者达到完美的结合。”这是设计师的人文关怀。这款珠宝属于我,仅仅属于我,它与我之间有一个故事相连,而她也承载着我某段旧时光和旧时心情。别人不会懂,他物不能替代,得此一枚,唯有珍惜,这也是人们喜欢定制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国人佩戴珠宝大多数是戴给他人看的,而在欧洲人们更多的是为自己而戴,所以对审美的要求就大不一样了。”这是刘斐眼中国内、国外客户对珠宝倾心点的不同。戴给他人看,无非是面子工程,为博赞美,关注的是珠宝示人的感受。戴给自己,多了一份对珠宝的真诚。面对不同的需求,刘斐并不觉得这其中存在必然的碰撞。“我不觉得这是矛盾,而更像挑战。因为消费者会越来越成熟,对品牌和设计的认识会越来越成熟,所以只要在设计时考虑到目标市场,矛盾就会消失,同时亮点会在差异的缝隙中产生。”
刘斐对珠宝的感情既是浓烈的,他甚至觉得每一款作品可以更加精致,同时喜爱每一款出自他手的作品。“一件可以佩戴的珠宝首饰,能成功地展示佩戴者的性格特征,传达正确的信息,同时做工精湛,设计严谨,就能成为一件好的作品。我自己喜欢的作品太多了,对于我来说,它们都是我心血的象征。但是作为一个设计者,对艺术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所以我没有最喜欢的‘某一件’设计。对于我来说,它们都可以继续提炼和发展。值得深刻记忆的设计也太多了,它们构成了现在的我。”
刘 斐
活跃在英国的华人珠宝设计师。
“快乐的喷泉”获英国金匠精工艺与设计大赛一等奖。
被瑞士巴塞尔珠宝设计大赛评为十佳设计师。
作品多次获得英国最高的珠宝设计大奖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