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当蜂拥而至的消费者、投资者将和田玉的行情不断推高时,和合玉器董事长郭粹的判断是,这个行业的成长才刚刚开始。
“和田玉是一个既古老又稚嫩的行业。”几千年来,作为中国的“国石”,和田玉一直是王公贵族的专属用品,民间不准私藏和田玉。1996年,郭粹大学毕业、参与和合玉器初创时,政府刚刚放开和田玉的相关政策、允许民营企业参与经营;和田玉还带着些许神秘的色彩,与大众的生活相去甚远。
2004年,和合玉器在乌鲁木齐开出第一家大店时,郭粹第一次感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情。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玉的特殊情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释放。2007年开始,一只上好的和田羊脂玉手镯,已经从几年前的两三万元涨到了二三十万元。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从和合玉器最近三年、连年翻番的销售利润可以看得一清二楚:1400万,2700万,5700万。“今年我们的利润预计是8500万。”郭粹说。
在和田玉行业,和合玉器是规模最大的企业,在新疆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生产设计中心,在内地北京、上海、天津、大连、重庆等地已有57家分店。在此期间,周大福(微博)、菜百等珠宝行业的著名品牌都开始涉足和田玉。
不难想象,和合玉器被大批风险投资追逐。“新疆很闭塞,大品牌和资本的介入,对我们是好事。这样才能把和田玉蛋糕做大。”郭粹说。还不仅仅是做大的问题。在引入风险投资时,郭粹给投资者开出的条件是“如果仅仅给公司投钱的话那就不要谈”。她期待这些资本能够给行业和公司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比如运营、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虽然在行业里面、在新疆我们已经是最大的了,但是现在走出去,发现自己还是非常渺小。”郭粹说。在最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和田玉,到现在没有行业标准,甚至无法统计出一些基本的行业数据,整个行业泥沙俱下,市场化运作比较失败。和合玉器作为国家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的唯一提供单位,一直希望推动和田玉行业国家标准的出台。“我们不希望把和田玉玄虚化,这不利于行业中成长出优秀的大公司。”
但是,和田玉行业仍旧处于比较早期混沌的发展状态。作为对照,翡翠行业的发展就成熟得多,它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行业标准和价格体系,企业的市场运作也娴熟得多。
“如内地的昭仪,台湾的富御,每件东西都很贵,但消费者买翡翠本能就会想到它。人家能做到极致、卖的都是艺术品,而且品牌宣传也都精准到位。”郭粹说,“在这两方面我们还都在探索学习,要是哪一天,我们能做到打动消费者的心智,消费者买和田玉就想到和合,我们就算成功了。”
优化产业链
新疆乌鲁木齐最繁华的商业街—友好路上,几十家规模不等的和田玉商店一溜儿摆开。
和田玉行业散、小、弱、差的特点在这里表现得很明显:产品同质化严重,有些店折扣很厉害,3折、5折都有,以至于让人怀疑真假。
虽然这几年和田玉的价格一路飙涨,但依旧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甚至不投钱都可以做和田玉。”一位业界人士说,只要有熟人,可以赊账先拿和田玉去卖,卖完再付钱。在和田玉行业,这种靠买卖赚差价的贸易商占了绝大多数。
与这些只做渠道的贸易商相比,和合玉器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家全产业链公司—有稳定的原料提供商,有自己的生产厂,有自己的设计团队,有自己的渠道。
“一般的企业不敢养厂子,我们敢养是因为我们是做厂子起家的。”郭粹说,养厂的成本特别大,尤其是人难管。和合玉器已经开了16年的厂,不断地在培养自己的工艺师、玉雕大师和设计师。“玉雕不像别的,都是口传身授,一定是有悟性的人才能学会。而这样的人一般都是非常自我的,你要按我的来,不是我要按你的来。本来这些人就少,很难招,还特别难管。所以一般企业都不敢养厂子。”
在这一轮和田玉价格飙涨过程中,有很多贸易商获利丰厚。但是这样一买一卖、挣快钱的日子已经不多。2012年,和田玉的行情有所回落,低端产品的价格首先开始回落。而消费者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看中产品的品质。
郭粹有一次印象深刻的体验。不久前,乌鲁木齐某高档别墅区做活动,在和合玉器定制了一款青玉(低端玉)做礼品,送出去之后又有很多客户来买这款青玉。“青玉谁家没有?每家都有,但在别人那里找不到我们这样的产品。”
在和田玉行业,和合玉器的产品一直是被模仿的对象,它的很多产品引领了行业潮流。2003年,和合玉器第一个尝试做金镶玉产品,至今和合玉器的金镶玉工艺标准已经被行业广泛引用,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那时很多消费者反馈,你老是戴根绳子多难看,能不能不戴绳子?我们就决定做金镶玉的产品。”郭粹说。金镶玉产品开发过程曲折,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2003年我们挺惨,派了几个人到深圳、香港开发金镶玉产品,刚好赶上‘非典’,人心惶惶,每天还要守在人家厂子里面。”郭粹说。深圳、香港有非常好的做翡翠镶嵌的厂子,但是和田玉的镶嵌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几乎完全颠覆翡翠镶嵌的做法。“和田玉主打白色,不抓眼,要配很多东西来烘托它,做起来很费劲,而翡翠烘托一点一下就出来了;由于和翡翠的硬度不同,和田玉的钻、铆、打孔,都很容易出问题。”当时和合玉器的金镶玉一个月才做三五百件,为了提高成功的几率,还分给了不同厂家的师傅做。这些厂通常都是接上千件的单子,和合玉器的单子太小了,都不愿意做。“最后我们没办法,就把深圳的几个师傅全部挖过来,把他们的家人全部搬到新疆来、帮他们置房置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和合玉器的金镶玉产品终于研发成功。这类产品刚刚上市时,销售情况并不好,非议也很大。但是现在,谁家没有金镶玉的产品谁就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