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不产玉,却是全国闻名的玉器生产、加工、销售、集散中心,在中国的玉器市场,蚌埠玉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人想了解蚌埠玉器的发展历史、工艺特点以及市场情况。
蚌埠玉器的发展历史
中国玉文化在蚌埠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左传》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传说著名的荆山之玉——和氏璧也与蚌埠有关,至今怀远荆山还留有许多传说和古迹。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怀远龙王庙遗址、五河台子山遗址先后发掘出土了一批原始社会时期的玉器和制玉工具。2008年蚌埠双墩春秋钟离国君墓中出土了13件精美玉器。从市博物馆展出的本地出土的各时期精美玉器,可见蚌埠玉器生产制作的历史悠久且绵延不绝。
蚌埠现代玉器制作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1958年3月,蚌埠玉雕厂前身——综合工艺社凭借一件玉雕产品“链条瓶”打开了市场,蚌埠玉雕从此开始了兴盛之路。从1961年开始,凤阳工艺厂、淮南玉雕厂等相继并入蚌埠综合工艺社,来自扬州、苏州、上海、南京等地的一大批玉雕艺人作为支援城市建设来到蚌埠玉雕厂。1964年6月,逐渐壮大的综合工艺社正式更名为蚌埠玉雕厂。蚌埠玉器因玉雕厂成立而盛极一时。蚌埠玉雕主要用各种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等原料,雕刻出炉瓶、人物、花卉、鸟兽等各种产品,其中数炉瓶类最为出名。蚌埠炉瓶玉雕在南方流派的基础上创新,使其既有南方的精细玲珑,又有北方的敦实稳重。蚌埠玉雕取法传统、勇于创新、南北兼容、风格独特、自成一派。蚌埠玉雕名家荟萃、选料精良、造型大方、做工考究、品种齐全。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蚌埠玉器行业迎来了辉煌期,玉器开始供不应求,规模不等的玉器作坊和企业在玉雕厂附近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多,从而形成了今天这一特色鲜明,影响巨大的文化产业。当初蚌埠玉雕厂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的玉雕工人,这些玉雕工人成为今天全市数千家古玩玉器生产作坊的技术支撑,同时我市一些大的玉器生产企业和作坊“走出去、请进来”,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使我市玉器的工艺水平在全国领先。
蚌埠的玉器市场
蚌埠的玉器市场从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目前有南山路玉器古玩城、延安小区、北工地、余庆苑小区、华海玉器城等几个集中地,生产经营商家达到30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3万多人。每年产值超过20亿元。目前蚌埠的玉石雕刻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同时,蚌埠也是全国知名古玩玉器集散地,南山路玉器古玩城还是全国十大古玩市场之一。
为了改变蚌埠玉器生产经营分散、一直没有一个集中大市场的现状,一个占地面积40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的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于2010年10月17日正式启用。2011年初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四期商铺陆续开业以后将成为蚌埠最大最集中的玉器市场.
2007年以来,蚌埠市相继成立了多家玉器行业协会。市、区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高度重视蚌埠玉器行业的健康发展,市领导多次考察玉器市场和生产企业,并举行座谈会,了解商家经营情况。为了培育玉器这个特色文化产业,政府一直采用“放水养鱼”的管理模式,在办证、税收等各方面给予照顾,为玉器产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了扩大知名度,打响玉器牌,安徽省文化厅和蚌埠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安徽(蚌埠)玉器奇石古玩盆景博览会”,博览会为广大的玉器商家提供了一个宣传自己、交流交易的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7年12月,蚌埠玉器加工技艺被列为蚌埠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关部门还将协调蚌埠高校开办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解决行业需要,还可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开拓高校办学的新思路。
2011年12月下旬,蚌埠市将举办“2011中国首届玉文化节暨安徽(蚌埠)第六届玉器奇石古玩盆景博览会”,将评出玉器、奇石、盆景“华夏奖”金银铜奖,并举办玉文化高峰论坛等举办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