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
黑心珠宝商常用5伎俩
1、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今年8月15日,消费者参加旅游团到南京旅游,在秦淮区某玉石店购买了2件玉器,一件标价3000元,另一件标价2000元,共计人民币5000元,附2张信誉卡。消费者回到广州后,请权威鉴定机构对2件玉器进行检测,得出的结果是:漂白充填翡翠。
2、标注不规范,虚标高价
一位南京的消费者在太平南路某商场购买了一条虎眼石手链,花费了1000元,经鉴定及比对后发现,同样的手链仅售418元,中间差价高达近600元。
3、责任难定 问题难解
消费者8月23日在南京某商场购买千足金手链一条,回家后打开发现接头处断了。8月25日前往柜台要求退货,对方说只能维修或者以旧换新,而保修卡上写明7日内出现质量问题可以退货,但店家坚决不肯退货。
南京市民在某金店购买了一条重8.88克的项链,当天下午就断掉,第二天拿到该店要求换货,对方就不同意,只肯以旧换新。
4、服务标准参差不齐
南京市民在某商厦购买裸钻,是按照样品一比一定做。但是,消费者将实物和样品比对后发现,戒托缩小了,后商家同意帮其返厂重做。消费者表示是因为自己比较细心,比对后发现不一致,但如果不比对就被商家忽悠了。
5、售前承诺不能兑现
六合区市民购买耳环,商家承诺不满意都可以换,现在市民想换,商家却告知其他都可以,转运珠不可以换,而据市民了解,其他店都可以全部更换,该商家却不能兑现销售时的承诺。市民5月13日在江宁区某珠宝品牌购买了一条千足金项链,当时店方表示如果长度嫌短可以来换,以更换时的整根项链金价差额为准,但是当市民来更换时,店方只把与当时重量相差的部分按当天的金价计算。
当心
不少珠宝有毒金属超标 白色K金首饰是重灾区
珠宝中的重金属含量也成为了此次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珠宝行业的调查重点,检测发现有一款戒指的镍释放量竟然超过了标准值的49.24倍。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说,贵金属首饰可能会含有铅、汞、镉、六价铬、砷和镍等多种有害元素。而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这些元素的含量都必须小于0.1%、镍释放量小于每星期0.5微克/平方厘米,无论是用贵金属还是其合金做成的饰品,其所含元素均不得对人体健康有害。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调查中, 镍成为检测中超标最为严重的重金属元素。阮宏宏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这是因为镍是一种既便宜又能增加首饰亮度和硬度的金属原料,常用在白色K金首饰中,因此添加这种物质也成为了一些首饰中必要的元素。如果想知道自己购买的首饰是否重金属超标,可以去哪里检测呢?阮宏宏表示,这种检测都需要进行破坏性试验,因此普通的消费者通常情况下实施的难度不小。他表示,其实也不必对重金属元素含量过度恐慌,因为品牌生产商会对这些物质进行检测,质检部门也会抽检。
“我们披露的问题,最终还是寄希望于珠宝企业能够正确认识和改正。”南京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许明指出,黄金珠宝行业有其特殊性,品种多而复杂,而且,同一品种的每件饰品也不同,因此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也很复杂。许明透露说,今后,南京市消费者协会将定期筛选出比较集中的问题,通过各大媒体向社会发出消费警示或消费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