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检测标准不统一,珠宝企业在跨省运营中存在很多监管问题。据悉,由于国内检测机构之间存在利益竞争,往往部分获得广东证书的珠宝到了异地却很难过关。
消费者质疑:珠宝证书能否信得过
北京市丰台区法院 刘泽宇

鉴定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鉴定结果真假有待考量
就一般消费品而言,消费者通过商品本身之间的比较,可以就质量等进行大致判断,但是对于珠宝等奢侈品,一般消费者由于知识及设备所限,难以判断其商品真假或者成色好坏,只能依据诸如商家信誉、商品口碑或者有关鉴定机构的鉴定证书等间接信息来进行判断和识别。然而,一些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珠宝商品,带着所谓的鉴定证书出现在市场上,甚至个别不负责任的鉴定机构先后就同一款珠宝出具前后不一致的鉴定结论,令消费者无所适从。
鉴定证书真假难辨,究其原因,首先是鉴定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出具鉴定结论随意性大,甚至一些不良鉴定机构唯利是图,在他们那里可以花钱买证书;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对鉴定证书的颁发、使用及审查程序监管乏力,导致一些不具备资质的机构甚至是杜撰的机构出具了虚假鉴定证书;第三,大部分购买者是将珠宝当做礼物送人,买者并不是最终消费者,购物时考虑有鉴定证书就万事大吉,不会在质量问题上较真儿,为虚假鉴定证书提供了可乘之机。
目前,我国对珠宝鉴定证书没有统一标准。如果从功能角度理解,珠宝的鉴定证书应当是商家对其所出售的珠宝商品的一种说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2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的,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上述规定明确要求经营者不得为了争夺市场而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其中都提到了“其他方式”,实际上就包括要求商家出示的珠宝鉴定证书必须与所对应的珠宝商品相符。

“行内有价行外无价” 模糊标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珠宝市场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行内有价行外无价”。这种说法一针见血地指出珠宝市场普遍存在的商家利用消费者外行这一弱点而随意定价的现象。
从珠宝行业自身特点来看,珠宝鉴别的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一般要求具备相应的珠宝知识、经验和较强的判断能力,有时还需要辅以专业的仪器设备。而普通消费者想凭借直观获得较为准确的判断是非常困难的,这就使得珠宝市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且这种信息不对称较之其他市场更为明显。一些商家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故意在珠宝定名上偷梁换柱,进行虚假标注,比如用玛瑙冒充水晶。更为普遍的一种方式是模糊标注,比如将人工合成的“氧化锆”标注为“锆石”,将“染色珍珠”标注为“珍珠”等等。不管是虚假标注还是模糊标注,都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珠宝市场存在的虚假标注和模糊标注,一方面没有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真实而全面的信息,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造成误导;另一方面也为商家虚高定价、牟取暴利提供了便利。由于消费者很难进行区分,从而难以有效监督经营者的商业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模糊标注或者虚假标注也就在珠宝市场大行其道。对此,有学者建议为珠宝行业制定一部规范的质量价格认定标准,规范珠宝市场秩序,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假一罚十”无法律强制性
珠宝商店里经常可以看见“假一罚十”的店堂告示,也能听到店员关于“假一罚十”的承诺。经营者作出如此承诺是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对于珠宝这类贵重商品,“假一罚十”的承诺确实能够打动人心,但“假一罚十”的承诺真的能够兑现吗?
近年来,法院受理的“假一罚十”诉讼案件量不断增长,从目前的情况看,“假一罚十”多是经营者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来使用,真正能够把“假一罚十”当作是对经营行为约束的凤毛麟角。即使发现假货,经营者往往也总能找出种种理由拒绝兑现“假一罚十”的承诺。
目前,我国仅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十倍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是两倍赔偿。也就是说,珠宝行业“假一罚十”的承诺,在法律上并没有强制性规定,许多经营者正是以此为托辞,不兑现“假一罚十”的承诺。
事实上,如果把“假一罚十”看作是买卖双方就违约金达成的一种合意,那么根据合同法第114条第二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因此,珠宝类贵重商品“假一罚十”承诺引起的诉讼,经营者也不必然会得到法院的全部支持。
不合格珠宝事件跟进:
周生生指金饰成色不足因焊接误差 已重新上架
目前,周生生(00116.HK)总经理周永成在今日股东会后,提及内地18K金手链被北京工商局指成色不足事件。他表示主要原因是焊接工序出现人为误差,中港两地同类产品全部下架复检后证实没有问题,现在已陆续重新上架。
周永成表示,含金量未达标,主要是该手链附设多件表面装饰,构造上有很多切件,电焊过程中出现了人为的误差。事件发生后,周生生将内地及香港的一万多款18K金货品全部下架并作复检,没有再发现有问题产品。他表示,这些产品通过复检后,已经重新在各分店上架,不过因为涉及货币有数万件,完全重新上架需要一段时间。
周生生强调本次只是个别事件,希望退货的安排有助重建客户信心,而未来在广东顺德所设的新厂,已委托生产力促进局协助厂房品质监控环节,减少人手处理,避免再次出错。
周永成还表示,18K金产品销售,占集团珠宝销售总额仅2-3%,事件发生后在内地的生意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今年下半年总体销售情况理想,不过由于去年下半年销情异常地好,难以保证今年是否会有去年的成绩。他预期,未来两至三年在内地每年新开50间分店。
他还估计,金价将维持高位运行,不过他指周生生并不会囤积黄金(1405.90,7.90,0.57%),不过会考虑作对冲以减少金价波动的风险。
对于香港金银贸易场近日指出,香港市场上高仿真度的假金数量上升,周生生表示分店在回收金器时并没有发现假金。周永成表示,分店收金有严谨程序验证金器的质量。
小知识贴士
千足金含金量大于99.9% 足金含金量不小于99%
国家标准GB11887-89规定,每开(英文carat、德文karat的缩写,常写作“k”)含金量为4.166%,18K =18×4.166%=74.998%(750%)。在理论上100%的金才能称为24K金,但在现实中不可能有100%的黄金,所以规定:千足金——含金量大于99.9%,足金——含金量不小于99%。
根据产品的需要,18K金另外25%的贵金属组合后:
18K蓝色K金:75%+铁(适当的) 18K黑色K金:75%+浓铁
18K紫色K金:75%+铅 18K黄色K金:75%+镍+银+锌
18K玫瑰K金:75%+铜+银+锌
18K白色K金:75%+银+镍+铂+锌或75%+钯,呈略带青黄的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