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总是嘲笑春秋时代楚国那个商人,把装珠宝的盒子做得比珠宝还精美,以至于让买珠宝的那个郑国人,看见盒子精致美观,就只要盒子,不要珠宝了。这事细一想谁都不能责怪,楚国的人把包装盒做得比珠宝还让人喜欢,那说明人家的盒子就是宝了,只要有人买,就是成功的商人。
可现代版的买椟还珠就大不一样了,本想建个美轮美奂的歌剧院,再装进精湛的现代歌舞艺术,可是没有艺术往里装,遇不到一位“买盒还珠”的主儿,只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数亿元打造的大盒子在那里天天“耗碳”。
《今晚报》近日报道,深圳大剧院3年来大多时间是空置的,深圳市财政累计补贴大剧院2358万元。三年亏损数千万元。还不到五年时间,场馆两次出现质量问题,又耗资几亿元维修。建个好盒子,装进好珠宝,想法很美好,就是遇不到买单的人。
遭遇这种尴尬的何止深圳,东莞的玉兰大剧院投资6.18亿元,郑州河南艺术中心则投资大约9亿元……
歌剧院也好,艺术中心也罢,都是“盒子”,里边装不进去让人家买的“珠宝”,谁买得起你那个盒子?歌剧院要有歌剧,这个歌剧是常演常新的经典作品才行,是让观众看10遍20遍还不厌烦的作品才行,我们有吗?
文化不是美轮美奂的外在物,没有东西往里装,只能往里装债务。